白衣作甲 护佑人民健康——致敬2023年“最美医生”
诊室、手术台、实验室,他们在挽救生命的征程中从未缺席;开方、看病、救人,他们一次次临危受命,担负起重托。
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近日发布,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他们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精术济世 尽显医者仁心
(资料图)
“永生,你嫂子口吐白沫,咋都叫不醒,你赶快来。”天色微明,听到电话,刘永生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药箱便往村民宋茂林家赶去。
对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永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从中医的针灸、拔罐到推拿复位,从西医的导尿、接生到洗胃,从医40多年来,刘永生边看病、边学习、边琢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里的120”。
春去秋来,日月交替,一袭白褂走村串户,守护乡邻百姓。
在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常能看到一个女医生牵着一匹马在路上,这曾是当地医生索朗片多的出诊日常。
超过12载的从医经历让索朗片多足迹遍布乡村的绝壁小道。谁有慢性病、谁有药物过敏史、谁家孕妇到了预产期……在索朗片多心里,有一本全乡近1300人的“健康账册”。
“科技创新成果要回到临床、造福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希望每个乳腺癌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从医多年来,邵志敏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发现了我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作为一名放射科医生,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峰每天都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坐在显示器前阅片,在影像里为患者找到“生命的光”。
“一幅幅影像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陈峰看来,只有在复杂的病灶中揪出蛛丝马迹,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的导航,才能真正对得起肩上的责任。
护佑生命 冲锋在前甘奉献
面对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疾控队伍往往是冲向一线的“逆行者”,是与疫魔较量的“尖兵连”。
从登革热、甲流到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冠病毒……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不断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交手过招”。
“第一时间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我们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康敏带队深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获取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第一手资料。
“志在为人民服务,行在助国家安康”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的职业理想。
从“非典”疫情到新冠疫情,再到构建新冠病毒感染全省医疗救治模式,梁宗安带领团队,以“硬实力”交出了优秀答卷。
攻艰难,甘奉献,择一事,终一生。
“作为一名普通大夫,我要和团队一起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近30年来,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挽救了1.5万余名患者生命。
作为国家呼吸医疗质控中心负责人,李燕明通过10余年的努力,参与建立27家省级呼吸质控中心、1232家哨点医院,为持续提升我国呼吸学科医疗质量贡献力量。
初心不改 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
每天早上8点不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和家长已经在丁樱的诊室外等候。随着助理把厚厚一摞病历放到桌前,丁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医生是跟生命打交道的人,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50多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初心不改,只为守护更多儿童健康。
“我们必须走到患者床旁,近点、再近一点。”30多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颖惠历经老年科、骨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一线锤炼,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重症护理专家。
在省内率先开展首例机械通气患者三腔营养管盲插技术、创新开展危重患者 “床旁一小时”查房模式……张颖惠把热爱、进取和责任刻入生命年轮,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镌刻心中。
以生命守护生命。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到东北农村,从邻近的东南亚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哪里有需要,中国医生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第13、15、16、18、20、22批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近10年时间内先后6次在我国政府援助卢旺达的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工作,克服艰苦工作环境,在当地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技术空白。
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前赴后继,用中国经验帮助非洲等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记者彭韵佳、李恒、顾天成、徐弘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