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报:佛山网评 |【十年变化看佛山】坚定文化自信,实力促进公共文化建设高质量“普惠制”“常态化”发展
【资料图】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十年回眸,佛山社会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与之相匹配的公共文化建设,正以加速度、高质量比翼齐飞,促进了公共文化建设“普惠制”“常态化”发展。
自古以来,南国陶都名满天下,佛山功夫扬威海外,流传千年的广府文化,是佛山人的“根”和“魂”。佛山人的文化自信,来自岭南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岭南广府文化,为佛山人坚定了文化自信,为佛山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注入了灵魂和血脉。文化自信的坚定,夯实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佛山不断为公共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十年蝶变,目不暇接。博物馆之城、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一张张砸地有声的文化名片,标志着佛山已蜕变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高地。从城芯到村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驿站、村落祠堂等,公共文化场所鳞次栉比。无论是国际舞台剧等高档品牌的“珍馐美馔”,还是露天电影等丰俭由人的“住家小菜”,在步行10-15分钟内的生活圈,人们都可以轻松享用对口、美味的家门口文化“盛宴”或“快餐”。
智慧+图书馆体系、数字博物馆AR展厅、公共文化云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便捷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全天候均享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风”“雅”“颂”的跨界糅合,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普惠制”“常态化”发展,是政府和市民长期以来“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文化惠民工程质和量的双提升,充分体现了佛山以人为本的“惠”质“民”心,更打出了佛山人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的“硬拳头”、“狠招式”。
影视文化基地、“微文化”旅游、书香节等一系列新兴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经济产业应运而生,大大增强了佛山公共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经济与文化,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放大招。公共文化事业的腾飞以及“普惠制”“常态化”发展,证实了佛山人的睿智和眼光,反映了佛山整体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智造产业高歌猛进,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更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市民整体文化素质高,佛山公共文化建设“普惠制”、“常态化”发展,内外实力兼备。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受惠群体宽广度、参与度,是公共文化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践行标尺。可探讨实施公助民办、政府直接购买服务等形式,改建、打造旧街区、厂房、农舍小院成各具特色的网红文化活动点,吸引新生代和外来人员参与;由专业或业余文化传承人,定期下沉到各基层单位、学校、社区、乡村,指导开展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实行文化“快递到家”;适度鼓励规范广场、公园、街角等民间“流动文化”活动,让街头艺人、“民间文化智者”活化“家门口”公共文化。另外,可探讨试行“荣誉+优惠”积分制度,星级文化单位、家庭和个人享受相应实体优惠。均衡各地公共文化资源,惠及各方社群,有利于公共文化实现“普惠制”“常态化”蓬勃发展。筑基文化自信,“常态化”惠享公共文化硕果,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争当国家地级市公共文化建设领头羊,佛山人有勇气、有实力、能担当。
文/苏立翩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佛山新闻网的文章均系佛山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佛山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键词: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