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青年联手成功研发“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在珠海斗门,一群珠港澳青年联手成功研发农业新项目——“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带来“一水双收”,让农业更加高产、环保、生态。
工厂化养殖,鱼菜共生一水双收
在珠海斗门莲洲镇獭山村的一亩田生态农场鱼菜共生基地(以下简称“一亩田”),这里没有池塘,只见一个个塑料大棚整齐划一。内里,一个个圆形的水池映入眼帘,鱼、虾在池中欢快游弋。继而深入,蓝色蔬菜生产池十分抢眼,一排排的台湾枸杞、椰菜翠绿鲜嫩,长势喜人。这里的蔬菜并非土养,而是“喝水”长大。
(资料图)
一亩田副总经理李李表示,这里的鱼和菜共用的是一方的水,整个大棚基地是采用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鱼菜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鱼、虾的排泄物成为植株的生产养料,植物生长则为鱼、虾清洁水体,既养鱼又种菜。
一亩田于2019年在莲洲镇獭山村投建落地,基地占地约4700平方米,种植养殖大棚共6个,获得《一种多生态种植消化槽》《一种用于厌氧酵化的立式固体颗粒去除器》《一种基质种植消化槽》三项专利。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由养殖池、生态处理器、过滤器、蛋白分离器、射流增氧器、恒温系统、水质检测系统、自动投喂系统等组成,保证了整个种、养殖过程的水质稳定,实现零排放、不换水,也能最大程度规避高密度养殖风险。
生态搞笑环保,生产力提高20倍
“我们核心原理是通过水循环系统和科学的技术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含了对氨氮亚盐的稳定把控,我们的专利,是利用蔬菜的吸收净化能力和硝化技术,稳定去除水体里的氨氮亚盐,让养殖水体保持良好,实现工厂化量产养殖。”李李说道。
她说,譬如传统模式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一亩产量有1000斤,而基地养殖系统下的南美白对虾亩产可以达到20000斤,高于传统生产力20倍。
如此高效的生产力,对于鱼类品种和农作物品种是否有特定要求?李李说,这就是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可以跨区域,反气候进行规模化养殖,可以根据种、养品种的特性调节水质和养殖环境,所以对于养殖品种及农作物品种没有特定要求,“但我们自身会选择一些高端养殖对象,比如南美白对虾、东星斑、珍珠斑,以及今年计划投产的蓝瓜子斑。”
据悉,目前该基地种养殖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未来还将版图拓展到省外市场,包括四川成都等地。
港珠澳联手,开辟农业新赛道
人工海水调配、养殖尾水处理、培育硝化菌……这一支走在农业现代化科研前沿的“神秘”团队,是由一群来自珠海本地与港澳的青年组成。
“一切源于志同道合。”李李笑道,团队的小伙伴都是朋友,最早大家想在周末的时候有个地方可以亲子聚会接近大自然,后来因缘际会拿到一亩田现在这块地,商量之下就做起了实体农业、科技农业。“大家志趣相投又目标一致,就促成了我们的合作。”
团队目前有7位成员,每一位都是“专业选手”,且来自珠海、香港、澳门三个地区,在斗门找到了追梦地。其中,项目创始人刘昌华与联合创始人苏礼恒分别主修生化技术研发及养殖技术,为土生土长的珠海人;而李李同样在珠海长大,目前不仅是公司副总经理,也是营运总监,有着7年海外留学及管理培训和15年国际集团管理经验。除此之外,担任CFO的施珊珊则为澳门青年,有着丰富的工厂化养殖经验;销售总监林锶锶则来自香港,有丰富的销售经验。通过强强联合,他们在斗门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赛道。
目前,一亩田还与村里开展合作,将种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在獭山村旧村后山,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项目正在建设中,大棚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预计今年5月投产。獭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崔群业表示,“鱼菜共生”项目落户獭山村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还能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有更多就业增收的机会。
李李表示,现阶段技术及团队已经成熟,接下来会开发一个投资及产值均过亿的千亩水产养殖项目基地。为了应对更大的项目投入,还将会致力于纳米级气泡供氧技术和絮凝过滤技术的升级运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治家 谢英君 通讯员:梁少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