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贷”动广东挺起产业“脊梁”?

编者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广东吹响“制造业当家”号角,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撑能力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为挖掘广东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益经验,寻找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制造业深度和广度的路径,南方日报派出调研团队奔赴广东各地,即日起推出“制造业当家金融有作为”系列深调研,敬请垂注。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出舱后“躺坐”到了科技感十足的“护航椅”上。这3张“护航椅”由中山的坐感科技参与设计、研发和制作。对于创始人陈敏来说,平日里,除了忙研究、忙生产,最让他挂心的还有“钱”的事:“生产出一把好的椅子,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很‘烧钱’。”来自中行的800万元中长期免抵押贷款,让公司心无旁骛投入到研发中。


(资料图片)

广东靠制造业起家,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如何助力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是广东金融业的重要课题。日前,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广东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制造业堵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金融服务制造业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制造业“含金量”增加

新增贷款创10年新高

在江门市江海区,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下称“荣信公司”)的车间格外忙碌,只为赶在圣诞节前向国外客户交付订单。“公司成立20多年以来,我们现金流一直比较稳定,不‘缺钱’。但今年情况有些变化,我们才开始向银行贷款。”荣信公司财务经理毛庆芳分析:“一方面,汽车客户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倒逼我们加大技术升级和改造的投入,生产高品质、更安全的多层细密电路板;另一方面,客户回款周期变长、人工成本抬升,这些都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局面。”

这是许多广东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来了,向上“突围”成为制造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但劳动力、资源、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涨,加剧制造业企业生存压力。资金成为这些制造业企业转型跃升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正因如此,制造业呼唤更多金融资源“入场”。近年来,金融主管部门因应形势,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制造强国战略,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一呼而百应,制造业成为广东银行重点加码的领域,各家机构拿出“真金白银”力挺制造业发展。

如“十四五”期间,建设银行为广东制造业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1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5000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向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等给予综合融资金额3000亿元;农业银行广东分行、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分别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提供6000亿元、3000亿元融资支持……

在各项政策推动下,广东制造业获得的金融供给总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9月末,广东银保监局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速为各项贷款增速的2.4倍。前三季度新增贷款461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增量占比31.2%,均创10年新高。

伴随金融供给总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各行业获得了更充沛的金融资金支持。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广东支柱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0%。

毛庆芳真切感受到了政策红利带来的变化,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先后有三笔贷款,放款速度越来越快、贷款利率越来越低。”就在上个月,公司获得建行运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授信2000万元,这让采购自动化技术设备的资金有了着落。“这次贷款利率很低,加上财政贴息,几乎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

放眼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四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风头正盛。如今,随着广东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各家金融机构看到了制造业发展的新机会,并将此作为业务的增长极。

把握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是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突围的关键。工行广东分行行长韩松说,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正当其时。该行将以总行在粤创设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龙头,全力支持广东制造业提档升级、看家当家。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制造业企业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和业务带动将非常大。一笔贷款放下去,企业会衍生出很多交易,银行可以抓住现金流做文章,配套提供结算、跨境等综合金融服务。”

为争抢“宝藏”制造业企业,各家银行也在暗暗较劲。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该局辖内已经有23家银行设立106家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将金融服务制造业触点延伸到了企业“家门口”。

从态度暧昧到全力支持

银行抢占制造业“赛道”

12月的广州已有些许寒意,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年轻的工程师围坐一圈,对电脑屏幕上的图纸展开热烈讨论。公司里最忙的人要数董事长兼CEO姚维兵,他身着工作服快步赶来,尽管公司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企业”,但他依然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每一天的工作。

融资曾经是姚维兵最头疼的事情之一。“2019年,最多的时候有12家银行同时找我们合作。”他苦笑道,但当时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给出的授信额度能匹配企业的需求,“大部分银行都说,只能给我贷3000万元到5000万元,而且都开出一堆条件,比如要土地、厂房、设备等作为抵押物,要求代发工资业务等”。

姚维兵说,这些条件实际具有“排他性”,导致公司只能选择单一银行合作;但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款时间长、前期垫资压力大,有数亿元资金缺口,“任何一家的授信额度都不够”。

明珞装备的遭遇反映出部分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暧昧态度和刻板印象:一方面,以往制造业不良贷款率较为突出,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期限、融资利率、担保条件等普遍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正在加速转型突围,但关键技术的突破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并存,对银行信贷人员行业研究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打破这些“藩篱”?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陈晓勇认为:“要增强敢贷的信心,激发愿贷的动力,夯实能贷的基础,提升会贷的水平。”这就要求各家银行健全制造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引导、充分运用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自2020年4月以来,明珞装备获得工行授信6.65亿元额度,流动资金贷款、订单贷款,以及保函、汇率管理、股权投资业务所需额度得到全覆盖,成为银行“放开手脚”支持制造业的生动注脚。工行一位负责人介绍,该行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规定,设立了一定的风险容忍线;同时,提高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计价水平,赋能一线人员服务制造业。“我们对看好的企业,一定会给予大力支持。”来自银行的“正反馈”也为企业提供了背书,姚维兵的底气更足了,“有6.65亿元授信在手,公司不用因为订单额度大、无力承担垫付资金而主动放弃订单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庞大的制造业企业群体,银行不仅由态度暧昧转向全力支持,而且市场争夺已趋于白热化。各银行机构找准切入点,纷纷推出契合制造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只为在制造业这个“赛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中行围绕汽车、白色家电等产业,推广“汽车链、装备链、家电链”等服务方案;建行正在开创科技企业“股权+债权”融资新场景;浙商银行广州分行瞄准先进制造业等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服务;广州银行以技术改造贷款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发展;广州农商银行运营多样化投资银行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广东华兴银行以产业园区为切入点,批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服务“制造业当家”

提高专业性是关键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这为新起点上广东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驱动力。

在调研中,记者一再追问——金融服务制造业当家,还有哪些“短板”可以做长?

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认为,制造业需要与之“匹配”的资金,“不但是长期共赢价值观的匹配,更是能力的匹配,这个能力指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帮到公司,包括对产业格局更长期趋势的洞察理解、行业内乃至跨行业资源的对接匹配、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技术嫁接”。

“专业性”是各家银行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制造业的31个大类,还有几百个中类、小类,在广东几乎都能找到。但说老实话,很多行业、技术,我们都不太懂。”这带来显而易见的问题——识别优质企业的难度变大,无法有效判断企业风险,找不到最合适的金融“抓手”,直接制约了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质效。

一位制造业企业家告诉记者,“如果银行还是按‘一个厂房值多少钱’‘一个车床值多少钱’来审批贷款,没有对制造业企业更深刻的认知,很难真正做好服务。”

正因如此,已经有银行下出“先手棋”,开始在“专业性”上下功夫。例如,工行成立了广东银行同业间首个制造业中心;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赛道,设立了行业经营中心;中信银行在广州等地试点“投贷联动积分卡审批模式”,以“投行思维”对企业进行评分并给予信用贷款,且贷款直接由投行部门审批。

“积分卡解决了专业性的问题。”中信银行广州天河智慧城支行副行长祝文博说,投行部门设计了企业创始团队、股东背景、技术领先型、产业链地位等指标,“我只要对照企业的情况打钩,就能知道对应能放多少贷款”。

广州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这一创新的直接受益者,公司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曹祥元算了一笔账:“按照银行传统授信模式,我们最多只能贷到1500万元信用贷款;但在积分卡的评价体系里,我们的得分可以拿到顶格30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一下子就翻番了。”

记者手记

迈向“制造业当家”

提升金融支撑能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撑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总量来看,广东制造业新增贷款接连创下新高,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制造业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尽力满足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方面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用贷、首贷投放需求。

从质量上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企业正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传统授信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因此,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多符合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模式。

数读广东制造业“含金量”

●截至2022年9月末(下同),广东银保监局辖内(下同)制造业贷款余额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增速为各项贷款增速的2.4倍。前三季度新增贷款461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增量占比31.2%,均创10年新高

●辖内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广东支柱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0%

●辖内有23家银行机构共设立106家科技支行及科技特色支行,通过深入科技园区、下放授信权限、打造专业团队,将金融服务触点延伸至科技企业“家门口”

●辖内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5%,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南方日报记者唐柳雯陈颖 黎华联张艳周美霖唐子湉

关键词: 同比增长 新增贷款